close

  今日人物
  簡陽市壇罐鄉南堰村黨支部書記陳大清
  □本報記者 劉宏順
  “大雨要持續到下午,各家各戶要嚴防地質災害,尤其註意豬圈圈舍排水。”7月10日一大早,簡陽市壇罐鄉南堰村養豬戶馮富剛聽到廣播里傳出村支書陳大清的聲音,“心一下就落地了”。
  村民們說,陳大清自2004年任村支書就開始念“豬兒經”,“陳書記是豬專家,有他在就出不了問題。”
  請來專家找病因
  陳大清上任半年後,一場豬鏈球菌感染讓全村60%以上的生豬死亡。陳大清請來生豬養殖專家每家每戶查看後,終於找出原因:豬舍層高太低,常年不通風不見陽光,滋生細菌所致。
  很快,村裡的豬舍改造計劃張貼出來——人畜分離,圈舍層高全部從2.5米提高到3.5米,圈舍內建通道,圈舍下建沼氣池……“修得再好還不就是一個豬圈?”村裡質疑聲四起。陳大清動員3戶村民搞試點。“新豬舍修起後,以前相同面積豬舍只能喂1頭豬,現在能喂3頭,再加上省上生豬基地建設的項目補貼,每平方米農戶僅出資100元左右,大家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起來了。”陳大清介紹,2005年到2009年,全村改造豬舍的農戶達300餘戶,新建豬舍面積1.6萬平方米。
  三次調整應對“豬周期”
  2005年,村民們遇到“豬周期”。沒有銷路,養豬虧本。陳大清開始思索如何調整養殖模式。
  第一次調整抓品種改良。“以前喂的是隆昌豬或眉山豬,吃得多長得慢,100斤豬肉只有瘦肉28到32斤。我們引進LY母豬,雜交後產出DLY仔豬,不僅縮短生長周期,瘦肉率也提高到62%,利潤提升三分之一,全村母豬很快發展到1000頭,仔豬2萬頭。”陳大清說。
  只靠品種改良,南堰村還是難以走出“豬周期”怪圈。2006年,全村開始嘗試企業代養制度。“廠家提供豬苗、飼料、防疫,農戶出人工、場地,每頭豬農戶獲得50元報酬。一年下來,一戶人養80-100頭豬收益能達4000至5000元。”但新的養殖模式遇到瓶頸——2007年豬市行情好,農戶想多養豬,但企業為規避風險,能夠賒銷的豬苗有限。
  “為解決這個矛盾,2007年我們開始第三次變革。”陳大清說,村上集資200多萬元股本金成立養豬專業合作社,讓養豬戶抱團養殖,目前合作社固定資產已達到800萬元。
  “今年的‘豬周期’長,我們正在醞釀第四次調整。”陳大清說,目前的思路是全力保住村裡的生豬育繁基地,育豬仔、賣豬仔,將生豬育肥環節外包出去,“抓住利益鏈上端”。
  村民李明學:陳書記上任後,修路、發展產業,我們的人均收入從2004年的1400元提高到現在的9800元。
  村民巫立林:陳書記帶領我們致富,我們都把他當自己人。誰家有糾紛,他幾句話就能擺平,在群眾中威信很高。  (原標題:帶領村民念好“豬兒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r66rrny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